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直在脚下延伸,旁边低矮破旧的土房让人觉得压抑,“晴天出门一身灰,雨天出门一身泥”,这是郝家地村在村民们记忆中的样子。闫林自2021年担任村书记以来,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拓进取,勇于创新,积极实施“强村富民”工程。如今郝家地村改善了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,已经对136户在村户的大院门更换新铁门,院落墙顶修建尖垛,规范统一样式。
郝家地村全村总面积8741亩,其中耕地面积为2050亩,牛羊养殖和种植错季无公害蔬菜是该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。阿强协助闫林通过致富带头人引领、合作社示范、企业带动等模式,围绕“错季蔬菜、旱作农业、畜禽养殖、资金合作”四大产业,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,建成了蔬菜种植基地1000多亩。结合金融扶贫政策为5户有发展意愿的村民进行了资金帮扶,贷款共计21万元,用于发展错季蔬菜种植与发展牛、羊养殖。成立尚义县恒丰甜菜专业合作社,鼓励村民积极入社,共同发展萝卜、芹菜、葵花、甜菜等蔬菜产业。
全村发展光伏电站、谷之禅、白羽肉鸡、分布式光伏、异型薯加工、京广厦旅游、和宏科技胡麻油冷榨8个产业项目,扶贫政策落实到位,项目收益的80%分配给脱贫户。阿强协助闫林结合村庄建设规划,实施景观打造,对屋后空地按照一排一游园设计方案进行改造,主街道两侧乔灌结合栽植各类树种,因地制宜布设花坛、便道、凉亭、长廊等休闲设施,实现绿化高低错落有致,景观点缀特色多样。在村庄周边、入村道路两侧退耕林地内补植补造丁香400亩,林带间种油菜花,形成景观林带。
在做好现有产业项目管理和收益分配基础上,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,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,确保村级组织“有钱办事”。将集体的210亩土地采取租赁方式流转,每亩租金300元,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3000元。郝家地村集中养殖园区一期项目已经完工,为70户牛、羊养殖户提供了蓄舍。村委会结合实际,灵活选择租赁形式,大蓄舍租金2600元一间,小蓄舍租金1300元一间,预期每年能收租金130000元。
村庄发展需要年轻人,尤其是大学生,因为他们有朝气、有文化,还掌握技术,能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。然而,农村年轻人中90%以上都离开了乡村,留下的主要是老人、妇女、儿童。虽然农民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急需年轻人,但又都不愿意自家的孩子回乡发展,主要因为年轻人留在家里种地不赚钱,在外挣钱多,能有出息。
年轻人选择外出而不返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缺少发展机会以及教育、医疗等设施条件与城市差距太大。郝家地村家庭的农活主要由60岁左右的老人完成,农业老龄化和“老人种地”是普遍的现实。他们将是最后一茬种地人,再过10年,他们不能下地干活后,农村就没人种地了。
“谁来种地”的断层已经开始显现,令农民十分担忧。年轻人不种地的主要原因是“种地不挣钱”,想靠种地来发家致富,那几乎不可能。当前我国有2.3亿小农户,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%以上,耕种全国70%的耕地面积。若小农户家庭未来无人耕种土地,这势必严重影响国家整体的粮食安全形势。
郝家地村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是打造重点村,要求各方面都要好。因为每年都有上级安排的大量资金要花,常常是为了“实施项目”而建设,拉大了村庄之间的发展差距。郝家地村开展了文明家庭、好儿媳等评比表彰活动,“电影下乡”脱离了农村的现实,村民都觉得是浪费资源,实在没有必要。很多时候,幕布一摆,2个放映员,1个观众,放电影的人比看电影的人还多。现在家里都有网络,高清电视,闲时主要在家看电视、玩手机,没人会去看电影。
“老人多、年轻人少”是郝家地村的景象,农民普遍觉得“村庄空荡、人气不旺”。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“跃农门”,也就是要好好学习、远离农村。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人老了,屋空了。村庄老龄化导致了一系列的村庄失活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打工积蓄用于城市买房,农村商业因缺少年轻人消费而逐渐式微,绝大多数年轻人返乡意愿极低。
对郝家地村村民来说,村干部最重要的是要办事公正,要“一碗水端平”。很多农民用智能手机了解国家政策、时事新闻,其中最受农民欢迎的便是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。农民关于“耕地保护”、“农业补贴”、“退林还耕”、“乡村振兴”、“新农合”、“农村养老”等政策的最新信息以及种养殖技术、市场信息等很多都是从抖音、快手上了解到的。然而,在流量至上的海量碎片化信息面前,农民大多缺乏辨别能力,极容易产生政策认知偏差。
阿强作为郝家地村驻村第一书记,要协助村书记闫林开展乡村振兴工作,积累经验后,还可以回浙江帮助村民发家致富。现实如此无奈,以后的路还很长,阿强一定要坚强。路是自己选的,后悔的话,也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。穷则思变,差则思勤!出路出路,走出去了,总是会有路的。困难苦难,困在家里就是难。阿强的未来当然不是梦,因为他懂得如何经营未来。人生短暂,世界很大,路很长,何必执着,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赤子之心,日月可鉴。希望本是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的。这正如地上的路,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